在许多人眼中,信息检索或许只是搜索框里的关键词输入与结果呈现。然而,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下,它早已演变为一项关乎国家创新实力的精密“导航术”。
近日,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检索分析技能大赛决赛在南京举行。18名专业选手从全国1019名选手中突围,围绕机械、化工医药、电子三大组别展开对决,以出色的检索分析能力,演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如何架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“桥梁”。
此次大赛以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”为主题,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、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文献部、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主办,江苏省专利信息服务中心承办。作为落实《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(2021—2035年)》战略部署的重要实践,大赛彰显了我国以专业服务能力升级支撑创新发展的坚定方向。
赛场直击:检索背后的“导航术”
经过层层选拔,10月23日,突围的参赛选手们进入了复赛。随着开考声响,选手们迅速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。屏幕上,从关键核心技术挖掘到技术的可专利性分析,从风险预警研判到导航策略制定,每一道题目都直指产业创新实际需求。
参赛选手们需对专利文献进行检索分析,精准识别风险点,并为虚拟企业的研发规划提供决策依据。“赛题特别贴近实务,比如机械组那道汽车后视镜专利布局题,和我们服务企业时遇到的场景几乎一样。”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检索咨询中心的选手杨连说,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绝非简单的信息查询与整理,而是连接创新主体与知识产权资源的‘桥梁’。这就需要参赛人员不仅要找得准,更要分析得深,得站在企业战略角度给出专业判断。”
在化工医药组赛场,烟台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郝建鹏正专注于标注检索策略。“专利检索分析是科技创新的‘导航仪’,也是产业发展的‘预警机’。烟台地区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,日常就需要大量专利导航分析,这场比赛正是检验能力的绝佳机会。”完赛后,郝建鹏的话道出众多选手的心声——赛场即战场,技能即服务。
为确保评审公平公正,大赛组委会组建了由机械、化工医药、电子三大领域权威专家构成的评审团,对答卷进行匿名化处理,从检索策略科学性、分析逻辑严密性、结论实用性等多维度综合评分。“我们不仅看结果对错,更看重选手的思路方法,这直接反映了他们服务创新主体的专业水准。”评审团专家李肖蕖介绍。
10月24日的决赛尤为激烈。18名晋级选手不仅要现场阐述检索分析思路,还需对评委的提问进行即时答辩。汽车后视镜可借助光线反射提醒驾驶员注意车周异常,凸显其警示功能;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可通过区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触感,帮助用户实现盲操;以离子液体为溶剂溶解壳聚糖,用于负载难溶性药物……决赛现场,选手们结合地方产业特点,从技术路线梳理、风险预警构建、海外布局建议等层面展开答辩,赢得评委与观众的阵阵掌声。
最终,综合专家评分、观众评分和复赛成绩后,大赛共评选出一等奖6名、二等奖12名、三等奖18名、优秀奖24名。
以赛育人: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
“这场比赛就像一次全方位的实战培训,让我清晰看到自身的优势和短板。”佛山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参赛人员张志奎表示,从专利查询检索到出具专业报告,从风险研判到提供创新建议,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综合能力。这种“以赛促训”的成长,正是大赛的核心目标之一。
记者了解到,大赛构建了全周期培训体系,初赛前开展专利检索分析知识与工具使用线上培训,决赛当天还专门设置主题培训环节,实现了“以赛促学、赛训结合”的人才培养目标。
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参赛人员李硕表示: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‘服务’二字。我们的工作,就是要让技术成果从‘实验室’顺利走向‘市场’,让‘知产’真正转化为‘资产’。”
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参赛人员王铮表示:“在备赛和实践中,我认识到,高效精准的检索与分析,能将知识产权信息‘激活’为导航图。”
“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是开展公共服务各项工作的基石,直接关系到知识产权信息利用的效率与质量。当前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,更需要高水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。”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副司长葛富斌表示,此次大赛聚焦人才培养,让赛事成为提升服务效能、贴合工作需求的“练兵场”。
当前,知识产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,而专业人才短缺曾是制约公共服务升级的瓶颈。此次大赛重点培育具备企业服务、产业分析、数据挖掘利用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从参赛阵容看,全国1019名选手涵盖公共服务机构工作者、高校及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相关专业人才,他们的成长将直接带动全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提升。
天津大学的参赛人员魏丹梅表示:“在高校这一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,专利检索分析工作对科研攻关、成果转化、学科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。通过这次大赛,我在核心技术挖掘、专利检索、专利布局分析等公共服务能力上均得到了锻炼与提升。”这种技能转化的效率,印证了大赛“以赛促用”的实践价值。
服务升级:构建普惠服务体系
大赛现场,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成为所有选手的工具。该系统的广泛应用,正是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的缩影。大赛通过“以赛促用”,有效推广了智能化公共服务产品,促进了知识产权数据库的深度应用。
近年来,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提速,各地纷纷探索特色服务模式。北京市持续完善运营服务生态,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;青海省持续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,推动服务资源向县域和产业园区下沉;四川省南充市出台首个《产业园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规范》地方标准,聚焦10余个服务项目,对“做什么、怎么做”提出工作规范。这些实践与大赛所倡导的服务理念高度契合——以专业、高效、精准的服务连接创新与产业。
“专利文献部将举办检索大赛作为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、强化专利信息传播和利用的重要工作举措。”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文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此次大赛着力培育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,为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夯实人才根基。
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二级巡视员施蔚表示:“作为承办地,江苏省正依托专利检索分析大赛平台,促进与兄弟省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,为知识产权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。”
大赛的品牌效应已逐步显现。记者从大赛组委会了解到,目前该赛事已连续举办四届,今年更是升级为技能型大赛。从全国范围看,赛事不仅促进了跨区域、跨机构的专业交流,更推动形成了系统性信息检索分析服务模式。
葛富斌表示,未来将持续以赛事为抓手,深化数智化公共服务转型,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,让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“助推器”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“智”造动力。